三笔字训练

第一部分  “三笔字” 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了解“三笔字”的书写工具及材料、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传统书写幅式和掌握学习“三笔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三笔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毛笔书法与钢笔、粉笔书法的源流关系


第一节  书写工具及其材料

一、毛笔书写工具及其材料

1.毛笔

 毛笔是用动物毛制作而成的,由笔杆和笔头组成。就笔头而言,从大小分有大楷笔、中楷笔和小楷笔;从长短分,可分为短峰笔、中锋笔和长峰笔。

2.墨汁

 古代书写用墨专用固体墨锭再注水磨出的墨汁。所以,墨锭和砚台成了古代书家案头必备的书写工具,人们还把笔、墨、纸、砚四者合称为“文房四宝”。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已发明了用化学配方制作而成的液体墨汁,所以,现代书法工作者大多不使用墨锭磨墨,而使用现成的墨汁。

 墨汁有普通墨汁和高级墨汁两种。普通墨汁,各地均有生产;高级墨汁的生产厂家却屈指可数。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高级书画墨汁有“一得阁墨汁”“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作为一般的练习,普通墨汁即可敷用;而要进入书法创作,则大多取用高级墨汁。

3.






 专指有吸水性能的书画用纸,如元书纸、毛边纸、宣纸等。平时练习,使用普通的元书纸、毛边纸即可。如果要进行书法创作,则要使用宣纸,宣纸因最早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现在,宣纸生产地已不囿于安徽,在浙江的龙游、富阳,四川的夹江以及河北的迁安等地均有宣纸生产。宣纸又有生、熟之分。生宣吸水性强,有晕化效果,利于表现行、草书等动态书体;熟宣不吸水,对表现小楷、唐楷、小篆等静态书体有独特的效果。

4. 盛器及其他工具

 按照传统的教材写法,这里的盛器应该由砚台来取代,这和古代书法家要使用墨锭在砚台里磨墨有关。现在,因为有了现成的墨汁,所以,砚台的实用价值已大为减弱。人们写字时既可沿用砚台盛墨,也可以用边口较为光滑的盛器如碗、碟、盆等代替。

 毛笔书法的书写工具及其材料除了上述四者外,还有笔帘、笔架、书画毡等。



二、钢笔书法的书写工具及其材料

1.钢笔


 钢笔有金笔、铱金笔和普通钢笔之分。我们平时使用的钢笔大多为铱金笔。现代,随着钢笔书法的被重视,钢笔的笔尖在制作上出现了工艺化的趋向。将笔头压弯,使笔头在接触纸面的过程中,随着力的作用的大小而表现出粗细较为分明的点画来。这种笔,人们称之为“美工笔”。

 钢笔性能的好差主要表现在笔尖上,包括笔尖出水是否均匀流畅,笔尖在运转过程中是否刮纸,笔尖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有细微的粗细变化,等等。所以,购买钢笔时以检查这三个方面的性能为主,可在纸上写“0”“8”等数字。另外,要注意选择粗细适宜的钢笔杆,还要注意吸水管与笔头的粘连度。

2.墨水

 钢笔墨水一般使用蓝、黑两种颜色。教师用墨水除蓝、黑以外,还有红色墨水,这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为便于和学生作业本上使用的蓝(或黑)墨水相区别,以起到醒目、引人注意的作用而使用的。墨水是会沉淀和挥发的。所以,平时使用时,面对新购置的墨水,要先将墨水摇匀,灌完墨水后,墨水瓶要随手盖严。特别重要的是,灌有墨水的钢笔,平时书写完毕后,要及时将笔套套在笔头上,以免笔头上墨水胶结而影响出水。

3.


 与毛笔书法用纸相反的是,钢笔书法用纸要求不化水。所以,只要是不化水的纸都可用来做钢笔书法练习纸。在这些纸中,复印纸、打字纸是较高级的纸张,一般被用来做钢笔书法创作用纸。作为平时的练习用纸,普通纸张即可。

三、粉笔书法的书写工具及其材料

1.粉笔

 是一种用石膏制作而成,呈圆柱形的书写工具。它主要通过和黑板的磨擦而显出笔迹,所以粉笔与钢笔、毛笔相比,在性能上具有特殊性:它不需要墨汁(或墨水),粉笔体随着磨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以至手指不能抓握为止。

 粉笔的质量主要看:

 ① 细腻度。如果颗粒太多,书写起来不流畅。

 ② 硬度。以软硬适中为佳。太软,线条会偏淡、偏粗;太硬,线条会偏细,而且,黑板板面也容易被损坏。

 粉笔颜色有白色和彩色两种,彩色粉笔中又有多种颜色。课堂教学中,粉笔使用白色为多,彩色粉笔也偶尔使用

2.黑板

 黑板是一种直(或斜)靠墙面,呈长方形的书写工具。其质料有木板、水泥、磨砂玻璃等多种。黑板质料的不同,写出来的粉笔线条也会迥然有异。如在水泥黑板上书写,线条易粗糙;在木板黑板上书写,线条易光亮;在磨砂玻璃黑板上书写,线条易暗淡。但不管黑板的质料如何不同,质量好的黑板应该是板面光洁,没有裂纹。

3.黑板擦

 黑板是固定的,而且板位也极其有限,所以黑板上的粉笔字要通过不断的擦拭,变更字迹,才能使有限的板面发挥着无限的作用。于是,便有了黑板擦。黑板擦由齐整的动物毛(或仿动物毛)和坚硬的铁皮等外壳构造而成。坚硬部分即为手握部分。黑板擦擦拭次数多了,吸入的粉笔尘会自然增多,如果不及时敲打干净,则会影响擦拭效果,所以,黑板擦要经常除尘。


第二节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一、书写姿势

1.坐势

1. 坐势:坐势要求头部端正,身体挺直,左手手臂平放桌面,右手握笔书写,两脚分开与两肩等距并且自然稳踏地面,胸部离桌面约一拳头距离(图1-4、图1-5)。在坐势中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点:

 ① 身体弯斜倾侧,造成视线不正,影响临摹书写的准确性。

 ② 头部离桌面太近,这在钢笔字书写中尤其多见。头部偏低的危害是书写局促,展不开,而且也容易影响视力。

2.立势

 立势分立势俯写和立势面壁写两种,毛笔字取立势俯写,粉笔字取立势面壁写。

二、执笔方法

1. 五指执笔法


 五指执笔法专指毛笔书写的执笔法。方法是:用大拇指握在笔杆左侧,食指和中指握在笔杆右侧,与大拇指成相对状,无名指抵住笔杆内侧,小指顺着无名指自然紧挨,但小指指尖不能触着笔杆,也不要抠入掌心。要注意,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用指尖接触笔杆,除大拇指外,其他四个指头个个相挨,较为密实。


2. 三指执笔法

 钢笔字和粉笔字都采用三指执笔法,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① 钢笔字三指执笔法与毛笔执笔不同的是,毛笔杆直立,而钢笔杆斜卧。斜卧的钢笔杆必须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支撑点在手掌虎口偏食指根部,一个支撑点在中指第一节左侧。支撑点必须靠大拇指和食指左右对峙抓握,这样,钢笔杆便被稳稳地握住。因为钢笔着纸书写时,力往右下,所以又必须靠无名指、小指的抵挡,才能书写自如。

 ② 粉笔字三指执笔法:执粉笔时,接触粉笔体的手指依然和钢笔执笔时的手指一致,由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来完成执笔任务。但不同的是三个手指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大拇指执在粉笔的左侧。也就是说,三个手指在执钢笔时呈左、下、右的关系,而在执粉笔时却表现为左、上、右的关系。执好粉笔后,粉笔体藏于掌心之中,但不触着掌心,并且使粉笔体呈向上倾斜的趋势。


第三节  学习“三笔字”的方法

一、选帖标准

1. 立足经典,取法乎上

 历代书法家均强调要“取法乎上”。范本选得好,可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加快学习进程。

2.“三笔”一体,培源固本

 毛笔因性软而表现力丰富,历史上名家辈出,精品杰作很多,故取法范围极广,选择历史上任何一件经典杰作作为取法对象,深入临摹,也会有很大进步。而钢笔、粉笔质地坚硬,提按顿挫变化不大,无法表现出丰富多变的笔法,因此可供直接取法的毛笔书法资源并不很多,钢笔、粉笔取法毛笔经典以选用线条细挺瘦硬、笔画粗细对比不大的字帖为宜。以唐代楷书为例,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淳雅、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严谨等,均是后世毛笔书法学习的典范,但对于注重实用、简捷的“三笔字”练习而言,总有种难于表现的无奈。相反,同为唐代代表书家的褚遂良,其楷书“古雅绝俗,瘦硬有余”,既谨严有法,又暗含行书笔意、灵动多姿,最宜于作为“三笔字”的楷书入门典范。

 练习“三笔字”,当探究书法本源,培养溯源辨流意识,应先从毛笔入手,掌握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技巧,加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加深对笔法、结构、章法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毛笔基础,再练习表现力相对简单的钢笔字和粉笔字,就能很快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 先楷后行,循序渐进

 从实用意义出发的“三笔字”训练,要求熟练掌握楷书、行书两种书体。那么,应该先练习哪一种书体呢?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认为:“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非常生动而又精辟地概括了书法学习的基本过程。楷书用笔沉着稳重,结构严谨规整,布局平正匀称,学习书法从静态的楷书入手,能够学成规矩,练就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为下一步学习行书打下良好基础。

 以楷书练习为前提的行书训练,在字帖选择上一般要求与所学楷书在笔法、结构造型上能保持一致,在风格上有某种相似之处,这样临摹起来,楷书的基本功很快就能转化到行书中来。比如,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继承了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用笔和结体的特征,二帖风格上有传承关系,由《雁塔圣教序》过渡到《兰亭序》的临摹就会很快上手。

二、临帖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 读帖

 动笔临摹之前,必先读帖。读帖不等同于简单地看或浏览,而是重在对范帖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进而深刻地理解范本。读帖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 技法分析。着重对范帖的用笔方法,点画形态,结构特征及章法布局特点作精准细致的观察揣摩,尽量做到心领神会,了然于心。观察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临帖的效果和进程。② 审美感受。通过对范帖的文字内容、整体风格、气韵风度、书史地位及书作者艺术特色的了解,增进对范帖的认识,加深对范帖的理解。读帖之法,不能仅局限在临摹之前,而且贯穿于整个书法学习的始终

2. 摹帖

 通过读帖,对范帖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就可进行摹帖了。摹帖是指用透明或半透明且不渗墨的白纸覆盖在范帖上面,然后用笔依样描画。摹帖可纠正平时不良的书写习惯,调整读帖的偏差,让学书者尽快掌握范帖字形的结构位置。摹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① 对本映写。用透明的白纸覆盖在字帖上,直接用毛笔蘸墨临摹。每个笔画尽量一笔写成,不能重复填写。

 ② 双钩廓填。将透明的白纸覆盖在字帖上,先用细线将字的外轮廓按笔顺一一勾出,再用笔进行廓填。此法有助于学书者准确认识、把握范字的点画形态特征及用笔的粗细方圆藏露等变化。

 ③ 单钩填写。在范本上蒙上透明白纸,用细笔根据范字笔画的中心线勾出骨线,再参照范帖进行填写。单钩法重在培养对大的结构关系的认识和笔画位置的准确把握。钢笔摹古帖如能多采用单钩法进行练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临帖

 有了摹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临帖了。临帖的方法有三种:对临、背临和意临。三种方法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① 对临。把字帖摆在前面,对着字帖进行临写的方法。对临是书法练习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对临时要将读帖、摹帖获得的关于笔法、笔画及结构关系的认识运用到临写中,对范字进行准确临写,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乃至看一行写一行,力争写得像。对临的准确程度往往不能一次奏效,需要不断与范帖对照,寻找差距,纠正偏差,不断靠近原帖。

 ② 背帖。经过多次对临,对范帖的笔法、结字、章法特征有了较为准确而熟练的把握之后,就可以练习背临了。背临就是不看字帖,全凭记忆对范帖进行默写。背临可强化记忆,巩固学到的技法,有利于书写能力的培养。

 ③ 意临。意临是一种遗形取神、以神写形的临摹方法,是临帖的高级阶段。在对范本有了较深认识,对临、背临均达到较高的准确度,功底比较扎实的基础上,临书者可以有意识地把自我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融入临习中,不拘泥于点画、结构、章法与原帖的相似,而更着眼于精神风貌的契合。对范帖的取舍,更能显示出临书者的个性及创造力。所谓“独追神采,不见字形”指的正是意临的境界。意临已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过渡。

第四节 传统书写幅式简介

1.中堂

 中堂尺幅较大,因常挂在房屋厅堂中央而得名,以整张三尺、四尺或六尺宣纸最为普遍,高和宽的比例大致为二比一。中堂可单独悬挂,也可与对联相配,由于画面较大,悬挂场所又比较庄重,因此风格表现上当以雄浑博大为主。过于清丽婉约的风格,往往显得单薄,难以产生宏伟的气势,故不适合中堂这种幅式。中堂落款可长可短,要根据正文余下空白位置多少而定,但应注意的是,落款用字要比正文略小,要给印章留出位置,落款、钤印不超出正文长度等。

2.条幅

 条幅又称立轴或竖幅,比中堂稍窄,以四尺对开最为常用,高与宽的比例是四比一左右。明代以后,建筑日趋高大,为与之相匹配,条幅形制也越拉越长,出现了八尺乃至丈二的巨制条幅,蔚为壮观。条幅体取纵势,风格多样,但都要求做到上下伸展连贯,一气呵成,整体布局完整合理。

3.屏条

 屏条也称条屏,由多幅同样大小的条幅所组成,一般为偶数,常见的有四条屏、六条屏和八条屏,最多不超过十二条屏。屏条可分两种:一种是单条内容各自独立,每幅均有落款、印章,合并成一个整体。另一种是屏条内容是一个整体,分成几条书写,只在末条题款,这种屏条又称为通景屏,讲究整体章法统一,笔调一致,风格和谐。


4.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门对,起源于桃符。最早的对联一般认为是后蜀蜀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分上联和下联,上右下左,出联对称,字数相等。书写对联要在平正中求变化,对称中求错落,不可太整齐划一,状若算子。少字数对联有五言、七言或九言等,上下联各写一行;若字数太多,则要分行书写,上联从右到左,下联从左到右,称为“龙门对”。

5斗方

 高与宽基本相等的尺幅称为斗方,常见尺寸有三尺对开、四尺对开等,可装裱成镜框悬挂,特别适合于现代居室装饰,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斗方这种幅式来源于绘画,由于四边相等极易写得方正呆板,因而斗方要重视整体章法的灵活多变,以打破平衡均匀的呆板格局。

6.横披

 横披又称横幅,相当于中堂或条幅的横展。横披尺幅可大可小,字数可多可少,由于是横向取势,行数多,要注意前后贯气,保持整体气势的内在统一。落款位置要根据正文留白而定,内容可长可短,一般在正文后落款,也可以在正文前落款,还可在正文下面落款,做到灵活多变,同时又与正文浑然一体。

7.扇面

 扇面分为折扇和团扇两种。折扇上宽下窄,故书写时字的重心宜靠上,在章法处理上要错落有致,疏密得当。长短间隔是折扇书写最常见的格式,即一行字多而长,一行字少而短,长短穿插,因势成形。团扇有圆形及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写团扇的方法有二:其一为随形布势,将文字内容包括题款,尽量写成圆形,以求协调;其二为圆中取方,即在团扇之内,将文字内容写成方块形。

8.手卷

 手卷是比横披长数倍的幅式,一般不宜于墙上悬挂,而是置于案台上用手展开赏阅,故称为手卷。手卷尺寸短则数米,长则达十米以上,所以又称长卷。手卷一般用纸较窄,文字内容相对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前后笔调统一,首尾气脉相连。还应考虑其节奏段落的分割与照应,使整件作品呈现出起、承、转、合的推移变化。

9.尺牍

 尺牍又称手札、信札、书札、简牍等,即古代人写的书信。纸出现以前,写信用木牍,故称尺牍,纸出现以后,书信格式仍然采用木牍的尺寸格式,并发展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书写幅式。历史上的行书经典名作,许多都是尺牍。由于书写时无意于书,心态放松,所以往往能做到笔随意转,发挥出最佳水平。尺牍因为是应用性的,一般不盖章,但在流传过程中,历代收藏家或鉴赏家,均喜在尺牍作品空白处加盖收藏印或鉴赏印,特别是流传已久的杰作,往往满纸印章,红、黑、白相映,非常醒目,拓展了作品的表现空间,也为当代尺牍书风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

10.册页

 册页指分页装裱成册的书画作品。册页的页数均取偶数,可多可少,少则四页、六页,多则二十四页乃至数十页。册页多系小品,从内容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单页内容独立,各自成篇,各页规格、书风、章法亦可小异,组合在一起装裱成册;另一种是内容连贯、完整,分页书写,各页规格、书风、章法要完全统一,前后一致,气势相连。


 思考题:  

1. 选择学书范本为什么要“立足经典,取法乎上”?

2. 如何理解毛笔书法与钢笔、粉笔书法的源流关系?

3. 常见的传统书写幅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  毛笔书法

教学目标:了解毛笔楷书的特点,掌握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技法和毛笔楷书间架结构基本技法。

教学重点:毛笔楷书基本笔画训练、笔楷书间架结构技法及训练。

教学难点:将所学技法应用于日常书写与创作中。

引言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楷”有楷模、法式之意,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故名。楷书是由隶书及行草演变而成的一种端庄工整的字体,是书法发展史上出现最迟的书体,也是自魏晋以来通行的实用书体。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蜕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已能看到一些楷书的体势,《熹平石经》的正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了楷书的先河。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三国时期的钟繇,其小真书还明显带有隶意。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已是成熟的楷体,之后,南北分流,南碑统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碑,以《瘗鹤铭》为最。北碑概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北魏碑尤多,故又称魏碑,代表作有《谷朗碑》《爨宝子碑》等。南北碑的差异随着隋代的统一,向唐楷高峰迈进。唐代把楷书应用于科举,唐楷以法度森严著称,一直占据书坛主要位置。直至清代中后期,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北碑,北碑书家不胜枚举,北碑书风蔚然成风,和南帖并行。

 古代有“永字八法”的说法(唐代僧智永提出)

 侧,点为侧,如鸟翩然侧下

 勒,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努,竖为努,用力也

 趯,趯为跃,貌与跳跃同

 策,左上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掠,左下为掠,如篦之掠发

 啄,右上为啄如鸟之啄物

 磔,右下为磔,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





第一节、横画的写法


一、长横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铺毫力行;

4.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

5.提笔回锋收笔。

二、短横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铺毫力行;

4.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

5.提笔回锋收笔。


三、长弓横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行笔,中间部分稍轻,稍呈弓形;

4.提笔转锋向右下顿笔作围;

5.提笔回锋收笔。


第二节、竖画的写法


一、悬针竖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

4.行笔至三分之二处力量逐渐减小,末端处呈针尖状,力至笔端。


二、中垂露竖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

4.至末端处提笔向右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三、左垂露竖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中部略呈弧形;

4.至末端处提笔向右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第三节、点画的写法


一、竖点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笔向右偏下顿笔;

3.向下方折笔后蓄势向下行笔;

4.转笔后向上方回锋收笔。



二、侧点

1.自上方顺锋起笔;

2.向左下方边转边按笔;

3.向右下方边转边按笔;

4.折笔向上方回锋收笔。


三、左点

1.自上方向下顺锋起笔;

2.向左下方边转边按笔;

3.向右下方折笔按笔;

4.折笔向上方回锋收笔。



四、右点

1.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起笔;

2.顺势边转笔边按笔;

3.向左下方边转笔边按笔;

4.转笔或折笔后回锋收笔。



五、撇点

1.自下而上逆锋起笔;

2.折笔向右下方顿笔;

3.转笔蓄势后向左下方写小撇,力至笔端。



六、反捺点

1.自左上方向右下方顺锋起笔;

2.顺势向右下方边行边按笔,力量逐渐增大;

3.转笔后回锋收笔。



七、相向点

1.先写左点,后写右点;

2.左点既可藏锋起笔又可露锋起笔;

3.右撇点与左点相互取势,相互呼应。



第四节、撇画的写法


一、斜撇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二、新月撇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三、回锋撇

1.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向左下方写弯,中间部分

 提笔敛锋,不宜过肥;  

4.至末端处向左下方挫笔后,提笔向上回锋,再挫笔蓄势,向左上方出钩



四、柳叶撇

1.自上方顺锋超笔;

2.顺势向左下方写撇,中间部分力量逐渐增大;

3.稍稍驻笔后提笔继续向左下方写撇,

 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  

4.该撇两头尖,中间肥,但重心要稳。


五、长斜撇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六、短斜撇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七、平撇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撇去;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第五节、捺画的写法

一、斜捺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笔向右轻顿后,转锋向右下方行笔;

3.行笔过程中力量逐增大;

4.至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捺画要一波三析。


二、平捺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折锋向右轻顿后,转锋向右下方行笔;

3.行笔过程中力量逐增大;

4.至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

 平捺要比侧捺的水平角度小,更加平稳。



第六节、钩画的写法

一、横钩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铺毫力行;

4.至钩处提笔上昂后向右下方顿笔;

5.提笔转锋向左下方出钩,注意中锋行笔。


二、竖钩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下铺毫力行;

4.至钩处向右下轻顿;

5.向上回锋蓄势后向左上方出钩。


三、斜钩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顿笔;

3.提笔折锋蓄势向右下带弯铺毫力行;

4.行笔至出钩处稍稍顿笔后折锋向上,

 再驻笔蓄势向右上出钩。


四、竖弯钩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下方铺毫缓行;

4.至竖的末端处一路圆转后向右铺毫行笔;

5.至出钩处提笔折锋向右,驻笔蓄势后向上提笔出锋。



五、背抛钩

1.藏锋或顺锋起笔;

2.蓄势后向右偏上行笔;

3.折处提笔向右下方顿笔,再折笔

 右下方蓄势,写斜弯钩。


六、竖平钩

1.藏锋或顺锋起笔写竖;

2.出钩处顺势向下驻笔后

 再提笔转锋向左按笔,然后顺锋向左出钩。



第七节、挑画的写法

一、长挑

1.逆锋向左下方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上方行笔;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

 注意中锋行笔。


二、短挑

1.逆锋向左下方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上方行笔;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三、挑点

1.逆锋向左下方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上方行笔;

4.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注意中锋行笔。


第八节、折画的写法

一、横折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锋向右下方顿笔;

3.提笔转锋蓄势向右铺毫力行;

4.至折处提笔上昂后向右下顿笔;

5.提笔向下铺毫力行后回锋收笔。



二、撇折

1.先藏锋写撇

2.撇的末端处提笔向右下方顿笔

3.折笔向右上方蓄势后向右上行笔,

 力量逐渐减小,力至笔端。



练习题:

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帖




第九节、楷书结构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所谓书法是指写毛笔字要遵照一定的规矩、法则。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就是结字的法则!



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如:宇、宙、定。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如:至、孟、圣。

3、让左者左昂右低。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4、让右者右伸左缩。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横担者中画宜长。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6、直卓者中竖宜正。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如:甲、平、干、午。

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勾衄笔不应直长。如:句、匀、勿。


9、画短撇长。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画长撇短。横长撇短;如:右、有、灰。

11、画短直长。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木、本、朱。、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如:乐、集。

13、横长直短。横长竖短。如:十、上、下、士。

14、横短直长。横短竖长。如:才、斗、丰、井。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敛而右撇应放展。如:伊、侈、修。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有几点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使其有所变化。如:亦、赤、然。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有数横画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使其不显得呆板。如:三、冉。

21、两平者左右宜均。由两个相等部分组成的字,左右要均匀。如:颜、顾。

22、三合者中间务正。由三部分组成的字,中间务正。如:御、谢、树。
23
、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上下两部分各占一半,中间稍加变化。需、留。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头和尾伸缩要得当。如:章、意、素、累。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25、左偏旁小的字,要上边取齐如:吸、呼、峰、峻。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右偏旁小的字,要下边取齐。如和、知、细。

27、外四迭者体格必整方。外为四叠的字(四个口),整个字形要正方。如:嚣、器。

28、内四迭者布置匀密;内为四叠的字,布置要均匀、紧密。如:爽、齿。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斜勒笔画不要写平,写平了则没有气势。如:七、也。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平勒画若写斜了则不端正。如:云、去、且、旦。

31、纵戈之字必要攒头收尾。纵捺之字,要积聚起笔,收拢尾笔。如:丈、尺、史、又。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纵戈之字,最忌无力而又弯曲。武、成、或。


33、横戈不厌曲。横戈笔画不怕弯曲。如:恩、息、必、志。

34、伸勾贵抱持。伸钩之字应抱持。如:勉、旭、抛。

35、承上之人正中为贵。承上之“人”字,应恰在正中。天、父、外、文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屈钩笔之势,应缩小才好。如:鸠、辉。

37、马齿法其拏钩之锋注射四点之半。马齿的钩锋,应对着四点之中。如:鸟、马、焉。

38、上平之字宜齐首。上边为平画的字,其顶应相齐。如:师、明、既、野。

39、下平之字宜齐足。下边为平画的字,应与底对齐。如:朝、故、辰。

40、重捺者须有缩有申伸。有几个捺画的字,应有缩有伸。如:谈、茶、黍。


41、叠趯(提同音,故书面用语,跳跃的意思)者当或挑或驻。有几个钩提的字,有的要挑起钩,有的要藏笔锋。如:禁、林、森。

42、上下钩趯者,下钩明而上钩暗。上下有钩提的字,下钩明显而上钩要隐藏。如:哥、柔。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有俯钩和仰钩的字,俯钩要短,仰钩要长。如;冠、寇、宅。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以上部为主的字,应让上边宽。如:普、皆、齐。

45、左右占者中宜逊。如:弻、辨、衍、仰。

46、左占者左无嫌偏大。敬、献、敛、刘。

47、右占者右不妨独丰。如:施、腾、讓(壤)、靖。

48、下占地者任其下阔。如:表。禹。

49、中间占着中独雄。如:蕃。

50、下占地步者任其阔。鵉、莺、驚。

51、纵腕宜曲劲。

52、横腕贵圆隽。如:先、见。元、毛。

53、纵撇忌鼠尾。如:庭、居、底。

54、联撇忌排牙。如:友、及、反、皮。

55、三撇法,以下撇之首顶上撇之腹。如:参、修、须、形。

56、三点法,以下点提峰与下点驻笔相应。如:治、洪、流、海。

57、卜字直毌上截中缝相对。如:是、足、走。

58、上字直毌偏与下截左竖正对。者、耆、老、考。

59、错综者贵迎让穿插而忌纷纭。如:謦、繁。

60、缜密者安排布置而嫌拥挤。

61、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例:车、申、中、巾。

62、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例:卓、单、毕。

63、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例:易、乃、母、力。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例:正、主、本、王。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例字:身、目、耳、贝。

66、身矮者用笔宜费。例字:白、工、曰、四。

67、盖上之法撇捺宜均。例字:会、合、金、命。

68、趋下之势左右相称。例字:琴、吝、各、谷。

69、虽宜肥而勿肿。例字:土、止、山、公。

70、虽宜瘦而勿癯。例字:了、寸卜、才。

71、疏者丰之。例字:上、下、千、小。

72、密者匀之。例字:赢、龜等。



73、堆叠者,消纳之 三角同型的字,在笔画的运用上要有变化。既不拥挤,也不松散;如:晶、磊、森

74、积累者,清晰之 由下而上堆积起来的字,笔画要合理安排,伸缩有度,繁而不乱。如:糜、零、靡

75、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下面的横画,应该稍微长点,以与右竖的末尾相接。如:口、日、田、

76、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末笔为竖钩的字,竖钩的钩锋稍像左平出,象有萦带下字之势。如:丁、宇、亭

77、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大而下小。例字看图(逺等)

78、画长撇短者,右不宜捺。例字:莫、矣、失、契。

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例字:作、仰、冲、行。

80、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短。例字:臣、巨、佳。


81、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例字:官、空、宥、宰。

82、排纂之画如工之镂物乃佳。例字:赫、(其余是现在不常用的看图)






第三部分  钢笔书法


教学目标:了解钢笔楷书、行书的书写特点和书写规律,掌握其书写方法,熟练运用书写变化规律,提高书写技能技巧,并能应用于日常书写与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钢笔楷书、行书的技法特点及训练。

教学难点:如何在钢笔字的书写中传达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


第一节 钢笔楷书常用基本笔画

一、横

 横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笔画。横画 有长、短之分,长横在很多字中起主要的平衡作用,横画写不平稳,则字难平稳。

 长横:长横的写法是从左下露锋起笔,向右上方轻提笔运行,收笔时向右下按,呈左低右 高之势。大多数字只能有一个长横。如:“一”、“七”、“土”。

 短横:短横的写法是从左下露锋起笔,由轻到重向右上行笔,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藏锋回收。笔画稍向右上。如:“三”、“里”、“面”。


二、竖

 从不同角度,竖可分为中竖、侧竖,或长竖、短竖。长竖又分垂露竖、悬针竖,短竖多垂露;中竖不论长短都要求写正,侧竖则多倾斜。

 垂露竖:垂露竖的写法从左上角向右下露锋起笔, 稍重,再稍提笔下行,力求笔画正,收笔稍蹲。 如“下”、“个”、“干”。

 悬针竖:悬针竖不同的是在收笔时不蹲,而是逐渐提笔露锋收笔。如“十”、“中”、“年”。

 短竖: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有正、有斜,注意角度的变化。如“士”、“止” 、“业”。

三、撇

 撇画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斜撇:斜撇的写法是从左上向右下按笔起笔,转笔向左下约45°角逐渐提笔运行,露锋收笔。如“人”、“左”、“义”。

 竖撇:竖撇的写法是先写竖画,行至总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露锋收笔。如:“月”、“开”、“师”。

 短撇:短撇的写法与斜撇类同,但短而有力。如:“从”、 “你”、“以”。

四、捺

 捺画是平衡字的主要笔画。捺画有斜捺 和反捺、平捺之分。

 斜捺:轻轻入笔,向右下约45°角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入”、“八”、“史”。

 反捺:露锋由轻渐重向右下入笔,再末顿收。干净利落。如:“不”、“次”、“查”。

 平捺:写法大多同斜捺,只在整体倾斜角度很小,左高斜右低平,似船型。如:“之”、“边”、“进”。

五、点

 点画在汉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呼应作用很明显。点画有右行点、左行点和长点之分

 右行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如:“立”、“文”、“广”。

 左行点:左行点写法基本同右行点,但行笔方向往左下,收笔时要顿笔。如:“小”、“火”、“性”。

 长点:长点是在右行点的基础上加长,点身较直,行笔要由轻渐重。如:“头”、“关”、“决”。


六、提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渐轻地向右上行笔,收笔出锋,行笔快而干脆。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如:“地”、“虽”、“织”。

七、钩

  竖钩:先写竖,行到出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露锋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钩出的部分要短,出钩笔要快而干脆,整个笔画一定要写正。如:“于”、“才”、“列”。

   弯钩:弯钩与竖钩类似,钩身微弯。如:“子”、“手”、 “乎”。


 戈钩:露锋起笔,向右下微弧行笔,到出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钩画要快而干脆。写戈钩关键是要保持适当的弧度,直中有弯、弯中有直,太弯或太直都会影响整个字的美 感。如:“我”、“成”、“民”。


  竖弯钩:先写竖,然后右拐,收笔时向上方出钩,竖画部分宜稍向右倾斜。如:“也”、“化”、“毛”。

 右向钩:下笔写竖,到适当处略顿笔向右上写提,一笔连贯而写成。如:“长”、“农”、“表”。

 横钩:先向右写横,行笔至出钩处顿笔向左下轻快钩出。钩脚不宜太大,力送笔尖,左低右高。如:“买”、“你”、 “军”

八、折

 横折:先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稍倾斜,竖要视具体字稍向左下或下写;折要一笔写成。如:“只”、“由”、“且”。

 横折钩:先写横折,到出钩处略顿笔后向左上方钩出,一笔写成。如:“习”、“为”、“的”。


     横撇:先写短横,略顿笔后再向左下写撇。注意横要稍向上微斜,撇稍弯,撇要快而干脆,一笔写成。如:“又”、 “水”、“各”。

 撇折:先写短撇,出尖顿笔后再折向右上写提,注意折处要顿笔,收笔要出尖。如:“么”、“去”、“组”。

 撇点:下笔写撇,不出尖顿笔后折向右下写长点,收笔较重。注意上部撇和下部长点的角度要恰当,单独写“女”时折角约90°或稍小,写女旁时折角约120°。如:“女”、“始” “妈”。

 横折弯钩:先写横,横末顿笔折向左下写竖钩,注意弯处要圆转,下面的横要平,钩要小。如:“几”、“九”“艺”。

 横折提:先写短横折,再顿笔向右上写斜提。注意提要斜短,与下画呼应。如:“认”、“计”、“说”。

     横折折撇:先写横折,不宜长,接着再写横撇,宜稍弯。如:“及” “极” “建”。

     横折弯:先写横折,再圆转向右写短横,收笔较重。 如:“没” “设” “般”。

 竖折:先写竖,顿笔后向右写横,收笔较重。注意竖要左倾斜,横要稍向右上写,一笔写成。 如:“山”、“世”、“甚”。

 竖折折钩:先写竖折,再顿笔折向左下写竖钩。如:“与” “马” “引”。


第二节 钢笔楷书常用偏旁部首

一、字头

 字头是字的上部结构部件。它起到管领(或约束)其他结构单位的作用。一般地说,纵向字头压扁,横向字头展宽,以覆盖下面部件。

 独点字头:凡是字的正上方带有独点的都归入这一类的字头中。

 字头中的点要居中,字的中轴线必须对准中点的中间部位。字头的点要避免写小,点与下面笔画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它们不相接触,使字显得眉目清秀。

 六字头:上点居中,尾部跨过竖中线,第二笔一般为长横,略取斜势,稍离中点,遇到字头下面有撇捺笔画时,长横略收。如:“六”、“京”、“育”。

 宝盖头:上点写法同上;第二笔为左点,横钩取斜势,左点低、右钩高。宝盖头的宽度约等于整个字的高度。字盖扁宽约占字高的三分之一,一般覆盖字头以下部件,遇有长横、 撇捺画时,字盖仅写成字宽的五分之四。如:“家”、“它” “定”。

 右分字头:这类字的左、右两笔或两部分一般在直中线两侧相互对称。书写时,左宜小,右略大,相互呼应,并要俯视引带下面部件。

 两点头:与羊字头两点写法相似,左小右大,左轻右重;左点有启右之势,首笔写左行点,右点变成撇,相互呼应。如“兰” “总” “前”。

 竹字头:字形偏扁,左右对称。两横变左尖横,两竖变成点。字头为字宽的五分之四,约占字高的四分之一。如:“笔” “笑” “策”。此类字头还有“登”字头(登)、“祭” 字头(祭)、“比”字头(毕、皆)、“羽” 字头(翟、翠)等。

 撇捺字头:这类字头,一般都有撇捺笔画,起笔均在中线上,左右对称展开,覆盖以下部件。

 折文头:折文头第一撇在“又”字左上角,横撇从右上向左下约呈45°角撇出,捺画起笔应在首撇尖部。字头中间四角空大小对整个字头的影响至关重要。横撇与捺的交叉当在帘线上,整个跨度就是字的宽度。如:“条”、“务”。

 人字头:撇捺交叉点在中轴线上,且撇长捺短,撇低捺略高,分别向沿中轴线约45°角左下方、右下方运笔,伸展对称,覆盖全字。如:“今” “命” “食”。

二、字底

 字底负托全字,起到“垫”或“托”的作用,如同器皿的底盘,无论宽或窄都要托稳上边的器物一样。书写时,要对准上边的中心线左右均分。笔画多的要略长,笔画少的可稍短;竖画要收缩,撇捺要舒展。

 带点字底:带点字底在汉字中数量不多,主要有四点底、心字底、小字底等,它对整个字的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四点底:四点底是由“火”字底变化而来的,形体扁宽。左侧一点为垂点,右侧三点为侧点:两边的点略大,中间的点略小,四点排列要匀称。如:“点”、“黑”、“烈”。

 心字底:左为垂点,右为侧点,两个点左低右高,遥相呼应。中阔的侧点往往是全字的重心所在。卧钩从左向右下斜落,收笔时钩向字心。如:“思” “怎” “息”。

 撇捺字底:凡带有撇捺笔画的字底,一般左右对称舒展,承载上面的部件。即使是接变点的笔画,也要与撇基本对称开张。

 木字底:木字作底,一种是中竖变短,撇捺走向角度要大一些;另一种是竖画变成竖钩,撇捺都变成点。这两种字底都要托稳上面的结构单位。如“采” “杂” “集”。

 长横字底

 皿字底:皿字作底,形体宽扁,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均衡对称。如:“益”、“盐”、“盟”。

三、左偏旁

     左偏旁的数量最多,形体的大小长短变化也非常丰富。总的来说,形体长的居中,形体短的居上,笔画多的展宽,笔画少的写窄。左偏旁=般要写得窄直一些,便于安排与它配合的结构单位。

 竖为主笔的左偏旁:竖画在整个字中为主笔或在左偏旁中是主笔,竖画要写成垂露竖。

 竖心旁:竖心旁的左点为垂点,右点为侧点,右点略高于左点,并且左右呼应。竖为垂露竖,整个竖心旁窄长,宽度约占全字的三分之一。如:“环” “白” “眭”。

 双人旁:双人旁第一撇宜短,第二撇在第一撇的中腹处起笔,略长且舒展,竖稍短。双人旁的宽窄要视右部的形体大小而定。如: “往” “征” “很”。

 左耳旁:横撇由轻到重再到轻,折笔处有棱角下弯钩略小,整个耳形连贯自然,连接处要轻柔灵活地转笔。竖要垂直,稍外挺,呈回抱之势。 如:“队” “阶” “防”。

 示字旁:示字作左偏旁,第一笔变横为点,点的重心稍偏右。第二笔为横撇,一般情况下横短撇长。第三笔为垂露竖。如:“社”“神”“视”。

 衣字旁:衣字旁写法与示字旁相近,唯多一撇点。如:“补” “初” “被”

 最后一笔向右上出锋的左偏旁:这类左偏旁的末笔向右上出锋成提画, 伸向字心,与右旁相呼应,使左右两部分笔 势连贯,加强整体感。

 三点水:三点水的上两笔为侧点,第三笔为提画。第二点略偏左,三笔首尾呼应,气势连贯,形成包右的势态。如“法” “流” “温”。

 言字旁:言字旁上面为侧点靠上,横折提起笔与点保持一定距离,点写在折笔上方。横折提宜在左侧中间部位完成,提向字心。如:“议”、“论”、“许”。

 提手旁:提手旁横画稍短,横竖穿插,左长右短。 提画起笔处与钩相呼应,宽窄应视右部大小 而定。如“把” “指” “推”。


 绞丝旁:绞丝旁第一笔为撇折;第二笔是撇提,指向字心;第一笔提与第二笔的提平行。整个偏旁宜窄长,笔画要错落有致。如:“给”“组”“统”。

     变形左偏旁:这类左偏旁的特点是变化原来的形态,一般要写得窄小或修长些,以适应右边的结构单位。

 口字旁:“口”作左偏旁,形体应窄小些,要写得上宽下窄。与右边的结构单位相比,位置偏上。 如:“吃” “叫” “响”。

 月字旁:“月”作左偏旁,形体窄长,约占全字的二分之一。撇为竖撇,横折钩呈垂直状。 如:“服” “脸” “肥”。

四、右偏旁

 右偏旁处于字的右部,对整个字起“衬”的作用。书写时,应顾及与左边部件的关系,笔画少的右偏旁可以写得粗重些,笔画繁多的可以写得轻细些。

 右耳旁:耳旁的位置一般都平于或低于左部件。横折上仰,弯钩下坠,耳大下垂。竖为悬针竖,下伸挺拔自然,圆劲有力。如:“部” “那” “都”。

 斤字旁:首撇重落笔,角度同斜撇。竖撇依附于左部件,撇的下部向左穿插。横写在竖撇腰 偏上位置,比首撇长;坚写在横的中间位置,并与横相垂直。如“听” “所” “新”。

 与左偏旁均分保持独立的右偏旁

     力字旁:“力”作右偏旁,宽度占整个字的二分之一。横折钩起笔于左旁腰部折钩左斜,斜撇向左下穿插,有抱左之势。如 “功” “动” “助”。

 见字旁:“见”在右旁同“页”一样,保持形体正直。左竖轻,右竖重,两者平行。竖撇先直,下部向左下穿插,竖弯钩为直角圆转,向右行笔钩出。如“观” “现” “规”。


五、字框

 字框,包括半包围(三面包围)和全包围两大类。字框要对全字其他部件起到“包”的作用,无论被包部件重心居中还是偏左或 偏右,字框要与之取得平衡。字框的外框大小、宽窄、高矮都关系到字的大小及字的直观美。字框内所包部件要看笔画多少和所处的位置, 按规律合理地安排处理。例如:上包下,被包部件宁上勿下;而下包上,被包部件要宁下勿上,避免上悬中空;全包围,被包部件笔画多满而不挤,笔画少者要松而不散。

 半包围

 建之旁:建之旁的横画部分起笔稍轻,到右上时顿笔后先写一短撇,至撇尾顺势向右下顿笔紧跟着写第二个较长的撇画。捺首尖细,高起笔,顺势向右下捺出。整个偏旁要包住右上部件。 如:“建” “延”。

 走之旁:走之旁的点起笔,与折的重心在同一条 垂线上。写完横折后,较轻快地写一竖曲线,收笔后顺势带出一短撇,最后平捺为逆锋起 笔向下捺出。如:“这” “还” “通”。

 厂字旁:“厂”的形体上窄下宽,上横要平正、居中,不宜长。撇为斜竖撇,被包部分尽量向左上靠,整个字才显得安稳。如 :“原” “压” “历”。

 广字旁:“广”的形体上窄下宽,上横要平正、居中,不宜长。如:“度” “应” “府”。


 尸字旁:“尸”作字框,横折与横组成的部分要宽扁,撇要舒展,被包部分往往有一笔向右伸展,与左撇构成均衡之势。如:“局” “层” “展”。


 全包围

 小方框:小方框形体短小,不能写大,里面笔画间隔要均匀。如:“日” “田” “自”。

     大方框:大方框的占位大小即是字的大小,左右竖画之间和上下横画之间基本平行,里面的部件安排要匀称。如:“国” “图” “固”。


第三讲 钢笔楷书结构类型

 楷体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在结构形式上,我们也从这两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独体字的结构形式

 独体字的结构形式:独体字又叫单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单一结构。其特点是:笔画少,留白多,形体不太规则,没有其他结构单位相配合,笔画不易安排,稍不慎,易导致整个字甚至整幅字的失败。所以,对待这类字,不能掉以轻心,草率从事,而要在稳定重心的基础上,特别注意点画的搭配关系,力求使写出来的独体字严谨、平稳、变化多姿。

(1)画多结构:笔画多的字,结构安排要紧凑,笔画搭配要匀称,笔画书写要清晰。 如:“南”“真”“事”“重”。

(2)画少结构:笔画少的字,结构安排要宽疏,布字要均匀,笔画宜粗壮。如 “几” “九” “飞” “儿”。

(3)长形结构:字形长的字,结构宜瘦长不宜短矮;书写时横短竖长,笔画丰满,笔画之间的间隔匀称。如“单”“末”

 “丰”“牛”。

(4)扁形结构:字形扁的字,结构宜扁不宜瘦长;书写时横长竖短,笔画间隔要宽松且秀劲。如:“止” “士” “四” “二”。

(5)小形结构:字形小的字,结构宜紧不宜松,笔画间隔要均勻。如 “旧” “么” “台” “公”。


(6)方形结构:方形结构的字,宜写成正方形,书写时横、竖等长。如:“同” “向” “门” “因”。

(7)斜形结构:向右侧斜的字,要自然偏向右方,向右钩出时,转弯的地方要稍向左取势,以求整个字的重心平稳。如 “产” “方”“气” “岁”。

二、合体字的结构形式

 除了独体字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汉字是合体字。合体字是由偏旁部首和其他结 构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安排合体字的结构时,要搭配好各个单位在字的上下、左右和内外等方位所处位置的高低,所占的地位宽窄的比例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得好,字才能写得 端正、紧凑、匀称和美观。合体字的结构形式,大体上可包括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包围结 构和特殊结构四种形式。

  1.  横向结构

 所谓横向结构,是指构成汉字的偏旁与结构单位(部件),按从左到右的方向排列的一种形式;以左右两部分组成为主,左右三、 四部分组成为辅。

 书写横向结构的楷书汉字时,首先,左右各组成部分之间要靠紧,不宜写宽,避免整体松散,尤其是左右三、四部分组成的汉字;其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宽度约呈一定比例;再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高度避免相等,可以左收右放,左提右降,以免呆板。

1、横向结构---左右结构

     ①左右相等: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书写时,要注意比例均匀,也可以左收右放,左提右降,避免呆板。如:“程” “领” “致” “配”。

     ②左右不等:左右两部分宽窄不等,高 低不同,又有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两种形式。如“样”“线”“解”“料”“即”“断”“却”“既”

 ③左右同形:如“从” “林” “双” “弱”。

1、横向结构---左中右结构

     ①左中右相等:左中右三部分比例均匀,也叫“三匀”。书写时,中间部分要写得正直, 左右部分向中间靠拢,力求匀称而有变化,紧凑而不松散。如“例” “树” “测” “倒” 。

 ②左中右不等:左右两部分宽窄不等,高低不同,又有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两种形式。 如“批” “翻” “似” “激”。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的字是由上下两部分或上中下三个部分构成的合体字。因为是从上到下的竖向排列所以叫纵向结构。

     书写纵向结构的楷书汉字时,首先,上下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重心要基本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保证整体平稳,尤其是上下三、四部分组成的汉字;其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厚度约呈一定比例;再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宽度避免相等,可以是上盖或下载或中挑。

 上下结构

 ①上下相等:上下两部分高度基本相等,约各占二分之一。书写时,既要注意上下的比例关系,又要伸缩舒展随其自然。如 “至” “委” “留” “贵”。


 ②上下不等:上下高度不等,呈上宽矮下窄髙,如“劳” “学” “受” “李”。或是下宽高,上部多为字头偏旁,较小,约占三分 之一。下部分略宽大,约占三分之二。书写时应该注意上下比例。如“最”“导”“花”“容”。

 ③上下同形:上下两个部件相同,呈重叠状。书写时,要上小下大,相同笔画要有伸有缩。如“多” “哥”。

 上中下结构

 ①上中下相等:上中下三部分各占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但左右的宽度略有不同。 如“意” “素” “急” “景”。

 ②上中下不等:上小中下大:这类字上部多为扁矮字头类,占位较小,中下部占位较大。书写时,应以竖中线为轴,左右保持对称。如“等” “察” “算” “蒸”。


 ③中小上下大:这类字中部窄小,上下宽大。书写时,应注意上、中、下三部分的结合要紧密。如“常” “章” “富” “靠”。

 ④下小上中大:这类结构的字下部多为平横、撇、点作字底,占位要小,尽量写得舒展, 以免头重脚轻。如“黄” “害” “客” “善”。

 包围结构

 包围结构,即是字框和部分字旁字头类。它从两面、二面和四面把每一结构单位包裹着。

     包围结构的字是由外框和被包围部件两部分组成。书写这类字时,首先要写好外框,即外框的大小、形状和放置的位置要基本正确,若误差较大,将无法调整;其次,正确处理好内外关系,即被包围部件的大小、形状和放置的位置要基本正确,做到内外相称、比例协调、重心平稳、布字均衡。

     根据外框的大小和包围的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全面包围三类。

 两面包围

 ①左上包:指左面和上面有边框包围。书写时,边框舒展,重心偏左,被包围部分要靠近外框,重心偏右。整个字要重心居中,疏密勻称。如:“原” “病” “房” “庆”。

 ②左下包:要写好边框的主笔,托稳上部,被包围部分要均匀平正,与外框结合紧密。如“过” “起” “题” “处”。

 ③右上包:书写时,要注意外框端正开阔, 重心偏右,被包围部分要重心偏左,使内外和谐。如“句”“式”“可” “司”。

 三面包围

 ①左包右:指上、左、下三面有边框。书写时,要注意先横后竖折,上横短、下横长,左竖挺劲。被包围部分的重心略向右,安排均勻,整体要端正。如“区” “医”。

 ②上包下:指左、上、右三面有边框。先写外框,后写里面。被包围部分要居中偏上, 切忌下移。如:“风” “向” “周” “用”。

 ③下包上:指左、下、右三边有边框。书写时,先写里面部分,再写下框,外框上开下收,两侧竖不宜太髙,高度约在被包部分的二分之一处。里面部分要向下靠,重心居中。如“山” “画” “击”。


  1.  特殊结构

 在合体字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但在日常书写中常常会遇到,而且使用率也较高。我们把这类字称为特殊结构。

     品字结构:这类字是由三部分组合而成 的,上一下二呈三角状。书写时,注意彼此 之间的结合要紧凑,要整齐平稳端正。如 “品” “众” “晶”。


第四节 钢笔行书常用基本笔画

 钢笔行书技法与钢笔楷书技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点画的起止处,常多增加一些牵丝、映带。另外,多以曲代直,以点代画,与毛笔行书是一致的。

一、点

 左行点:露锋朝右下由轻渐重入笔,点末顿收。 如“立” “说” “求”。

 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帯下,如“淤”(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 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如“言” “让” “社”

 上挑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东”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趙出,趙勾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如“小” “六” “东”。

 上两点:左点小而朝右上挑出与右撇点呼应,右撇点微弧朝右下出锋,两点呈上开下合之势。如“养” “首” “总”。

 下两点:左点略小而朝右上挑出,与右下带点起笔呼应,两点呈上合下开之势。如 “只” “其” “共”。

 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 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髙右低,遥相呼应。如“尽” “些” “终”。


二、横

 逆起横:起笔先由右向左稍顿,再折向右收笔或顿或挑或带。如“十” “可” “去”

 下带横:横画下面带钩,如“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采用草书写法。改写为一横画,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钩出。如“有” “右” “事”。

 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如 “七” “春” “件”。


三、竖

 悬针竖: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如“中” “平” “计”。

 垂露竖: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 显得精神饱满。如“干” “引” “补”。

 带钩竖: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味端直。

 ①左带钩竖:先写竖,竖末向左上连带出钩。宜短而轻虚。如“将” “特” “靠”。

 ②右带钩竖:先写竖,竖末向右上连带出钩,宜短小轻虚。如:“性” “你” “队”。

四、撇

 出锋撇:先向右轻顿再朝左下顺势撇出,或直或曲,或长或短。如“大” “少” “失”。

 左带钩撇: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所以撇尾不失而圆。如 “应” “会” “后”。

 右带钩撇: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写法与回锋撇同,只是收笔时挑脚而出呈勾状。一般说,回锋撇往往是撇后写竖,笔势角度小,挑脚撇往往是撇后写捺,笔势角度大。 如“水” “价” “承”。

 顿收撇:撇是楷书写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写法是落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向左下撇出,撇时要轻灵不要迟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如“个” “关” “度”。


五、捺

 出锋斜捺:捺画斜而长,如“秦”字。斜捺在汉字中往往与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写法是顺着撇势轻落笔,略横行,接着转笔向右下方写。捺时要稍用力,随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态是一波三折,故又称“波画”。 如“长” “文” “合”。

 带钩斜捺:由轻渐重朝右行笔,画末朝左下连带钩 出。如“入” “务” “衣”。

 反捺: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 字。写法是轻落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如 “人” “又” “术”。

 出锋反捺: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字。写法是轻落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如“较” “做” “改”。

 平捺: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如 “过” “运” “起”。

 平反捺: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如 “道” “边” “逐”。

 六、提

     挑:是挑画的一种,线条短小,如“地”字。, 短挑在行书中是承着其他点画书写而出,短 小精锐,恰似一把短剑。写法是落笔后略顿, 随即逐渐提笔用力挑出。如“提” “物” “孔”。

     竖折挑:先写竖,竖末顿笔朝右上挑出,一气呵成。 如“现” “地” “场”。

 撇折挑:是指撇和挑连写,如“福”字。写法是先写一撇,然后折笔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处,书写时点画务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如“和”“根”“给”


 七、钩

 蟹爪钩:是指竖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写法是先写竖画,然后转笔向左行笔,再翻笔向上钩出。蟹爪勾是竖勾的变化写法,形态优美、 线条雄健、气势酣畅。如“来” “时” “例”

 竖省钩:写法类似悬针竖。如“则” “判” “副”

 横钩:如“买” “家” “军”。

 戈钩:即戈字钩,如“戊”字。写法是侧锋落笔,然后纵笔而下,勾时用力翻笔向上钩出。戈画平中带弧有韧劲,刚中含柔见纵势。如 “代” “式” “感”。

 卧钩:露朝朝右下弧行入笔,钩身宜曲短,钩脚宜长大。如“心“志” “意”。

 背抛钩:先写横折,再连贯写竖弯钩,一气呵成。如“气” “风” “飞”。

 浮鹅钩:因形同白鹅浮绿水而名,如“毛”字。写法是落笔稍重,接着用笔向下写直画,随即提笔拐弯写横,最后翻笔向上钩出。浮鹅钩要鹅头高昂,鹅身平正,方正中呈圆势,态度雍容大方,气宇轩昂。如“把”“无”“光”。

八、折

 横折勾:是指横画加折勾,如“罪”字。写法是落笔先写横画,折时稍用力向左下方勾出。横折勾不仅要横与勾的笔画分明,而且转折要自然有力。如“的”“为”“门”。

 竖折提:是指竖画加折勾,如“问”字。写法是先写竖画,要心胸挺起,折时不妨笔略提起,再顿下去,然后迅速向左上钩出。如 “民” “表” “很”。

 三弯折:是指三弯折曲折成三弯,如“乃”字。写法是先落笔写横,再折笔写弯,接着顺势向下弯出。三弯折要折而有韧劲,弯曲自然舒展。如 “及,,“交,,“仍” 。


第五节 钢笔行书常用部首偏旁


单人旁: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tì)出。如“他” “作” “体”

三点水: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如“法” “流” “江”。

左耳旁: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如“随” “防” “除”。

右耳旁:落笔由轻而重写横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 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 “部” “那”。

竖心旁:落笔写短竖,再折笔写短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长竖。有时横竖之间有牵丝相连, 并形成一个针鼻孔似的小圈,就更显得玲珑剔透,生动活泼。如“情” “快” “协”。

提手旁: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如“指” “拉” “持”。

宝盖头: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 如“定” “宪” “字”。

提土旁: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趙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 特别是趯画。如“增” “块” “培”。

双人旁:落笔先写短撇,回锋折笔写长撇,再回锋向上写竖画,然后顿笔勾出。整个双人旁要一笔写成,虽然用笔有提有按,但笔尖始终没有离开纸面。如“行” “律” “往”。

王字旁:落笔写上横,随即折笔写竖画,再转笔向右上顺势写中横,然后折笔向左下写下横。王字旁的三横,要求长短角度有变化,一般来说, 上画较短略向右仰,中横略长比较平正,下横最长由左下向右上挑出。三横有变化又和谐,这样安排就饶有趣味。如“理” “球” “环”。

木字旁:落笔写横画,接着翻笔向上,顺势写竖画,再另起笔写撇画,随即折笔向右上挑出。如 “权” “林” “格”。

子字旁:落笔写横勾折,随即写下弯勾。再顺势翻笔向右上挑出。如“孔” “孙” “孩”。

绞丝旁:要长,中画侧锋落笔,略顿,随即向左下撇,再回锋翻笔写撇折,最后趨笔向右上勾出。绞丝旁的绞丝上画要短,下画稍长,要错落有致,最忌长短划一,规整得如同弹簧。如“结” “经” “组”。

女字旁:落笔写斜长点,再向上提起,顺势写撇画,再趙出,随笔写横挑,如“如”字。如果按照楷书写法,先写撇画,再翻笔写反捺,再顺势写右撇,最后拦腰写横挑。如 “如” “好” “她”。


门字框:先落笔写左竖,从外翻笔向上,再写一点,提笔向右写横,顺势折笔写右竖,同时用力向内勾出。门字框中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容纳内部部分。如“问” “间” “们”。

日字旁:落笔写左竖,再提笔写横竖折,然后另起笔写中间一点,顺势提笔连写下一点。不过作为偏旁的日字下一点总是写成上挑,以便书写右面的点画。如“时” “明” “映”。

心字底:顺势落笔写左点,要先轻后重,再起笔写弯勾,要弯而有力,最后用笔写左右两点,两点间要有牵丝相连。如“思” “志” “态”。

口字旁:先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右短竖,最后再顺势勾出。口字旁的口字往往快写成相连的两点,但左点要比右点长些,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斜势。如“叫” “响” “呢”。

足字旁: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横竖折,随即折笔写下横,接着转笔写竖横折,翻笔挑上,顺势写出两点,有时写得快写成一点上挑状也行。如“距” “路” “跑”。

草字头:落笔写左右两点,两点要呼应,而且要有姿有态,再顺着右点的撇势写下横画。如 “花” “劳” “范”。

竹字头:落笔较重,随即撇下,接着折笔向右下写短斜竖,再翻笔向右上挑,提笔连写三曲弯。转折时速度宜慢,用力宜重,要交待清楚,同时两“个”字,要左低右高,有势有态。 如“等” “笑” “管”。

示字旁:与衣字旁(行书中可通用)相近,落笔由轻而重写侧点,顺势勾出,再另起笔写横竖折,翻笔向上写撇挑折。这个偏旁除了点之外,主要由横竖折与撇挑折交叉组成。如 “祖” “视” “神”。

衣字旁:行书中衣字旁的写法与示字旁写法相同。如“补” “初” “被”

走字旁:落笔写横画,翻笔向上写竖画,再顺势写长横,接着笔不离纸写短横和下捺。如 “赶” “越” “超”。

言字旁:落笔写侧点,顺势勾出,再起笔写横,折而写竖勾。言字旁的横要比竖勾短,长了就变形,造型不好看。如“论” “设” “谈”。

石字旁:落笔写横折撇,再顺势写两点。如 “础” “确” “硫”

禾字旁:落笔写短撇,顺势写横画,再翻笔向上,接着写竖画,然后写撇折挑,如 “种” “程” “积”。

学字头:写左点,再顺势写中点,然后写撇点。 如“学” “党”。

戈字旁:笔写横画,再上挑顺势写出戈钩,接着写撇画,然后写一点。如“我”“或”“载”。






练习题:分别以钢笔楷书和行书抄写以下诗词

1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2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3、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出塞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5、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6、长信怨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昭日影来

7、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8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9寄人  张泌  

 别梦依稀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10、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11、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  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  景阳宫井又何人

12、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13、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陇十里堤

14、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15、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落  不问苍生问鬼神

16、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17、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衾事早朝

18、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19、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20、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堕楼人

21、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22、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3、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24、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5、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26、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终是春

27、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28、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9、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30、集灵台  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  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  太真含笑入帘来

31、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32、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33、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34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5、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6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7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风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38、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39、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0、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雨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1、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42、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春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43、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  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

44、春宫怨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金袍

45、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克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46、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7、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青溪何处边

4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思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9、大林寺看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50、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51、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52、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53、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54、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5、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56、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57、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58、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9、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6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钢笔章法训练













第四部分  粉笔书法


教学目标:了解粉笔楷书、行书的书写特点和书写规律,掌握其书写方法,熟练运用书写变化规律,提高书写技能技巧,并能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粉笔楷书、行书的基本技法及训练。

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粉笔楷书、行书的技法应用于板书设计中。


第一节 粉笔字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一、粉笔字的基本特点

1. 提按

 如果只是按住粉笔作平面运动,那么只能平施笔画,结果无轻重变化,像木梗一样僵硬没有力度。按中有提的纵向运动,才能写出有韵味的字。

2. 速度

 粉笔是利用指力、腕力和“粉”在黑板上留下痕迹的,因此行笔的快慢也能决定点、画的各种变化。

3. 转笔

 为了能写出粗细有锋的笔画,书写时可先将粉笔头稍微磨成圆锥形,边写边转动粉笔,以调锋写出,锋棱毕现,使点画圆润,自然大方。

 粉笔字大都横写,因此要注意自左到右形成一条横直线,通篇力求整齐、清洁,美观自然,行列有序,经纬分明,要求做到有行气。

 二、板书设计的一般要求和基本形式

 布局章法美。通篇设计时,要考虑到内容的轻重、主次、缓急、详略等,便于合理布局,做到标题醒目,内容清晰。

 直观性强。板书的目的之一是给学生一个深刻印象,恰当的时候巧用彩色粉笔或画线、圈点等手法,使其有一定的针对性,重点突出。

 字体端正、规范美观。此为板书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字迹不端正者,根本不配称板书。所谓字体规范美观指不写错别字、笔顺正确、工整清秀、大小合适,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也要一丝不苟,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审美熏陶都具有不小的作用。

 板书设计确是一门艺术。通常板书设计又是有一定形式可究的,诸如:

1. 习惯性板书

 即将黑板分成几块,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地进行。

2. 对称式板书

 为比较教学内容,用左右或上下的对称形式,以示联系与区别。

3. 表格式板书

 在小结或期终总结教学时,为凝练、归纳内容,作出表格。

4. 松散式板书

 表面上看这种形式的板书似乎有点凌乱,但善于经营的教师往往以提问、引导、讲解、练习等手段布置板书,最后达到恰如其分、和谐统一。

 总之,板书设计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亦是一个人的风格。


第二讲 粉笔楷书

一、粉笔楷书的基本笔画写法

二、粉笔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粉笔楷书的结体与章法

1. 端正平稳、搭配得当

 粉笔楷书的结体与毛笔、钢笔楷书并无区别,练习时宜多参考毛笔、钢笔楷书范例,做到造型准确,挥洒自如。与毛笔、钢笔楷书相比,粉笔楷书更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清楚的特性。因此,粉笔楷书的章法倾向于便捷、整齐、美观、规范、易识。

 粉笔楷书书写时大多是横写,因此,字与字之间的横向联系显得尤为重要。书写时要注意从左至右成一条平线,不能上下歪斜,写第二个字时看第一个,写第三个字时看第一、第二个,以此类推,保证行气平整。字距窄、行距宽,行间距相等,这样才能整齐规范。

2. 平中见奇、形态美观

 写字仅有平稳端正是不够的,那样就太机械了,与美术字、印刷体没有什么区别,显得死板。楷书的平正应是平正而不呆板,端庄而流利。王羲之批评的“状如算子”,就是指平板僵化的楷书。所以,在写得端正平稳的基础上,应该多领会毛笔、钢笔楷书的结体、章法上平中见奇、静中寓动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熟能生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第三讲 粉笔行书

一、粉笔行书的基本笔画练习


二、粉笔行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粉笔行书的结体与章法

1. 整体大于局部

 粉笔行书结构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采用部分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行书的笔画不是独立的,它离不开字,字离不开行列,行列离不开整幅。有的字单独看不和谐,放在整幅字来看就和谐了。所以,写行书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整体大于局部。

2. 奇正相生,动态平衡

 粉笔楷书章法强调端正平稳,整齐均匀,故显得严谨端庄。粉笔行书强调流畅感和速度感,结构上可大胆倾斜,形成险绝的姿态。但险绝不是不稳,而是动中取 静, 中求正,通过笔势呼应的巧妙布置,使侧多变的结体统一在整体章法均衡和谐的状态,以求得动态平衡之美。







第四讲 常用非汉字板书学习




练习题:分别以粉笔楷书和行书抄写以下诗词

1伤农  郑遨

 一粒红稻饭   几滴牛含土   珊瑚枝下人   衔杯吐不歇

2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3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鼓声   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   时无祢正平

4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5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6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7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8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9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0、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11、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12、哥舒歌  无名氏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13、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林中

14、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5、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16、江南曲  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   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   来去逐轻舟

17、长干曲  崔颢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18、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9、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0、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生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21、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22、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   浣纱明月下

23、竹馆里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4、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5、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6、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29、富贵曲  杜光庭

    美人梳洗头   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   戴却数乡税

30、微雨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